(图为杜桥社区的乡村景观 杜依然)
一、科技兴农:产业振兴的技术引擎
杜桥社区的芍药产业的发展是科技兴农的生动体现。天安青城丹霞芍药种植园和花语汐芍药鲜切花种植基地,构成了芍药产业的两大支柱。在种植环节,虽然目前尚未大规模展现智慧农业的典型特征,如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系统,但从芍药品种的选择与培育中,已能窥见科技的影子。通过村民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当地种植的芍药品种,经过长期选育优化,既保证了观赏价值,即让200多亩芍药花成为吸引游客的亮丽景观,又适配鲜切花市场需求,助力花语汐芍药鲜切花种植基地在采收季实现销售量翻倍、价格增长50%的良好效益。
(图为杜桥社区芍药种植基地 杜依然)
从产业全链条发展来看,生态循环种养理念在杜桥社区有着广阔的实践空间。在芍药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秸秆、残花等废弃物若能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有机肥料并回归农田,不仅可形成生态循环闭环,减少化肥使用,还能提升农产品品质,这一方向既契合科技兴农的要求,也是未来杜桥社区芍药产业乃至鲁西新区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潜力点。科技兴农的实践不仅体现在种植环节,在销售与品牌打造上同样大有可为,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电商平台,能有效拓展芍药鲜切花及相关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精准定位消费群体,更能进一步放大产业效益,这既彰显了川农人“追求真理、造福社会”的科学精神,也让科技真正成为驱动产业振兴的强大力量。
二、文旅赋能: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
杜桥社区的生态变迁为文旅赋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昔日的废旧污水坑如今已变身美丽池塘,公园步道、古风凉亭与五角枫等乔灌木相映成趣,构成了宜人的生态景观。再加上颇具规模的芍药种植园,共同勾勒出独特的乡村生态画卷,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当地的生动实践。目前,芍药种植园已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打卡,初步彰显出乡村文旅的活力,但其文旅赋能的潜力仍有待深度挖掘。
据杜桥社区支部书记介绍,杜桥村围绕芍药产业打造特色文旅IP为主要方向,比如举办了“芍药文化节”等活动,融合赏花游、民俗表演、手工体验等活动,让芍药从单纯的农产品、景观植物转变为富有内涵的文化符号。同时,杜桥村串联社区内的生态池塘、公园等资源,设计乡村生态休闲路线,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生态体验的需求。在文旅开发过程中,杜桥村还注重红绿融合,深入挖掘杜桥社区及鲁西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生态景观与红色故事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让游客在感受乡村生态美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这不仅传递了川农大“强农兴农”的时代担当,更为乡村发展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实现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治理与民生:乡村振兴的根基支撑
杜桥社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治理模式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社区两委在产业规划、生态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探索“文明提升、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让居民深度参与到乡村发展进程中。从芍药种植基地的就业吸纳,到社区环境改造的监督维护,居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在家门口的芍药基地就业,能获得稳定收入,这种参与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乡亲们对社区发展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村民张桂兰说。
在民生保障方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完善,孔楼社区图书室为年轻人提供学习交流空间,崭新的柏油路、生机盎然的公园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度。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生活富裕、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杜桥社区通过产业带动增收、生态改善环境、治理凝聚合力,逐步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迈进。这种治理与民生的协同推进,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也为鲁西新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基层治理样本,让乡村振兴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基层逻辑与实践价值,并学习到了科技赋农与文旅兴农等方面的乡村振兴战略。未来,队员们将以实际行动传承川农大使命,助力“强农兴农”目标实现,让乡村振兴的浪潮在齐鲁大地持续涌动,让更多乡村收获发展红利,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画卷。( 张雯璐 杜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