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m.life.china.com/2025-07/19/content_464206.html)
2025年7月18日上午,91网站 “寻红筑梦兴乡路,思政铸魂育新锋”实践团宣传分队走进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平原镇李村,在村头农田、农家院落,团队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深入了解李村乡村振兴发展的变化,解码了乡村振兴的深层基因。
一、科技赋能:农田里的“智慧革命”
清晨,团队成员们在农户的带领下步入李村连片的农田中,一架无人机在低空均匀地喷洒着农药,身后则是悄然运转的智能灌溉系统。“以前浇地要扛着水管、拖着水泵跑遍田埂,现在手机APP上一点,水就顺着管道自动流进地里,省了大半力气。”种植户李叔向队员们展示手机里的智能控制系统,言语间满是对新技术的认可。
队员们在了解中发现,智慧农业设备已在当地大型农场普及,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技术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小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仍有提升空间,“怕学不会,也担心后期维护跟不上”成了智慧农业设备在李村农户中广泛普及的最大阻碍。参观了解了这些智慧农业设备的应用情况后,队员们都深有感悟。“科技兴农不能只送设备,更要送技术培训、给政策扶持,让农民伯伯敢用、会用、还得用得好。”队员周悦涵说。
(图为农户向团队成员介绍智能设备的应用 摄/周悦涵)
二、民心所向:政策落地的“温度与力度”
午饭过后,团队成员们走进农家院落,和几位村民围坐一圈,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从土地流转谈到就业机会,从医保报销聊到孩子上学,话题里既有乡亲们对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活质量改善的欣喜,也有对乡村振兴战略在未来发展的期待。这些朴素的心声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政策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指标,而是要深切贴合每一个家庭的真实需求——让年轻人有就业岗位、让老年人有养老保障、让孩子们有优质教育,才是乡村振兴的政策初心,更能使乡村振兴政策的红利真正扎根乡土。
(图为李村连片的现代化农田 摄/周悦涵)
三、访谈先锋:解码乡村振兴“蝶变密码”
下午,团队成员们走进李村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先锋模范——村党支部书记的家中,展开了一场深度访谈。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让团队成员们在鲜活的实践案例中,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动与温度。
访谈中,团队成员们围绕当地产业发展、人才引育、生态保护等话题,频频向支部书记提问。当他被问及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时表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要让村民看到盼头、尝到甜头。因此,李村村支部书记不仅请来专家来手把手教乡亲们技术,还鼓励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亲自带领着乡亲们把家乡产业做成了“大产业”。实践团队成员们深有感悟,表示以前在课本里学的都是乡村振兴的宏观概念,今天在听了书记讲述村里的变化、看老乡们脸上的笑容之后,才真正明白乡村振兴成果的背后是先锋模范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更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未来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发展变化,用眼睛发现乡村振兴亮点,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团队成员在此次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家乡的乡村振兴,正从“看得见的变化”向“摸得着的幸福”发展。作为农学学子,应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淬炼青春,扎根乡土、贴近民心,方能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家乡的土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张雯璐 周悦涵)